聯系我們
工信部:我國制造業正處于轉變期 需堅定實施中國制造2025
- 分類:黨支部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9-08-07 09:56
- 訪問量:27
【概要描述】
工信部26日刊發工信部張苗圩向全國人大報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工作情況,報告稱,我國制造業正處于由大到強的轉變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面臨增速換擋、結構調整和動能轉換的多重挑戰。能否順利實現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戰略轉變,使制造業成為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需要堅定實施“中國制造2025”,始終堅持發展制造業不動搖。
?
報告稱,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提升我國綜合實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制造業發展。黨的十八大指出,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題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中國制造2025”工作。各部門、各地方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扎實有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制造業轉型升級。
?
改革開放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我國制造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總體規??焖贁U大,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笆濉逼陂g,我國制造業實現了年均9%的增速,成為抵御全球金融危機、保持宏觀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支柱。尤其是2015年“中國制造2025”實施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具體指導推動,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發布實施《中國制造2025》11個專項規劃指南,推動出臺一批配套政策措施,各省(區、市)制定了貫徹實施方案或行動綱要,橫向聯動、縱向貫通、各方協同的政策體系基本形成。2016年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為全國GDP實現6.7%的增速奠定了堅實基礎。
?
(一)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新突破。
?
一是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產能。成立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產能和脫困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機制,細化落實行動方案,開展專項督查,2016年度化解粗鋼產能6500萬噸以上和煤炭產能2.9億噸以上,超額保質完成年度目標,職工安置總體平穩有序,獎補資金撥付基本到位。創新行業管理方式,分類處置“僵尸企業”。大力推動行業兼并重組,行業集中度和企業競爭力有效提升,市場供求關系逐步改善,在增效益促轉型、建立公平競爭市場秩序、改善預期和穩定信心、防范經濟社會風險、探索長期發展路徑等方面的成效逐步顯現。
?
二是促進工業企業降本增效。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推進收費清理改革,取消、減免涉企行政收費加強銀企信息共享,引導金融業加大對制造業的支持力度穩妥推進投貸聯動業務試點,完善產業鏈金融,降低融資成本。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玻璃門”、“天花板”等各種隱性壁壘。著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持大型制造企業、大型互聯網企業、基礎電信企業建立雙創平臺。在6省(市)建立擔保代償補償機制,發展政府支持的擔保機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
?
三是補齊實物產品質量短板。組織開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專項行動,改善行業生態,提振消費信心。核定23家工業產品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實驗室,發布55項消費品國家標準和208項行業標準。推動嬰幼兒配方乳粉行業兼并重組和質量追溯。
?
(二)先進制造業發展和新動能培育取得新進展。
?
一是深入推進工業創新能力和體系建設。完善制造業標準體系和創新網絡,推動國家和省兩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目前,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已掛牌成立,廣泛吸納高校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按照“公司+聯盟”的市場化模式運作。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正在籌建,各地也培育建設了19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通過創新體制機制、整合要素資源,把制造業創新中心打造成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應用示范的重要載體。
?
二是不斷夯實工業基礎能力。持續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圍繞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等工業“四基”短板,開展重點產品和工藝示范應用,在一些重點產品和工藝上取得積極成效。
?
三是扎實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本著“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則,提出了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總體框架,啟動81個試驗驗證項目研究。以實現重大產品和成套裝備的智能化為突破口,推廣普及智能工廠為切入點,組織實施智能制造工程,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經初步摸底,試點示范項目生產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能源利用率平均提升10%以上、運營成本平均降低20%以上,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
?
四是推動高端裝備創新發展。把裝備升級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重點,積極推動重大裝備產業化,在航空航天、軌道交通裝備、高檔數控機床、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成功組建,高精度數控齒輪磨床等產品躋身世界先進行列,C919大型客機即將首飛,長征五號大運載火箭、載人航天、全球首顆量子衛星發射成功,“海斗”號無人潛水器成功下水,中國標準動車組成功完成世界首次420km/h交匯試驗。
?
五是深入推進綠色制造。打造以綠色標準、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為核心的綠色制造體系。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建設44個京津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工程,推動創建51個國家低碳工業園區。出臺工業節能管理辦法,對20個省區市開展節能監察專項督查。2016年,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較上年下降5.47%,用水量同比下降6%。
?
(三)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取得新成效。
?
一是完善技改升級政策措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充分發揮我國人才資源優勢。印發《關于實施制造業升級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發布《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投資指南》,引導企業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產業技術水平和先進產能比重不斷提高?!笆濉逼陂g,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12%,鋰離子電池材料、納米材料、高性能合金與復合材料等新材料實現產業化,石化重大裝備、高速動車組、數控機床、智能儀表、海洋工程等高端裝備制造能力大幅提升。
?
二是積極引導社會投資工業領域。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民間投資有關工作的通知》,把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專項督查整改,指導地方改進工作。從2010年至今,我國工業投資規模從13萬億元增長到22.8萬億元,制造業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由79.5%增長到82.5%。
?
三是不斷優化工業空間布局。深入實施三大區域戰略,統籌推進四大板塊協調發展。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方面積極性,開展“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群)創建,力求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經驗。按年度制修訂“中國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深入推進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推動形成因地制宜、區域聯動的制造業發展新格局。
?
四是打開制造業“走出去”新局面。利用雙邊、多邊合作機制,加強與德、美、俄等的戰略對接與產業合作。依托“一帶一路”建設與20多個國家簽署了產能合作協議,以終端產品產能合作、重大工程總集成總承包等為牽引,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先進技術標準、配套服務等體系化、集群化“走出去”。妥善應對鋼鐵等產業貿易摩擦,維護我國制造業企業權益。
?
(四)制造業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邁上新臺階。
?
一是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和《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通過政策引導和各方努力,互聯網已廣泛融入研發設計各環節,關鍵產品和裝備智能化步伐加快,2016年我國企業數字化研發工具普及率達到61.8%,數字化生產設備聯網率達到38.2%,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33.3%。一批基于新應用、新模式的融合發展新業態加快涌現,做好車聯網、工業互聯網發展頂層設計。
?
二是不斷提高軍民融合水平。促進軍民技術雙向轉移,推動軍民資源互動共享,持續推進國家軍民融合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發布年度“軍轉民”、“民參軍”目錄。2016年“軍轉民”目錄囊括了智能制造、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6個領域160項先進技術,“民參軍”目錄包括了指揮控制等14個重點領域155項技術和產品。舉辦首屆中國軍民兩用技術創新應用大賽。
?
三是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實施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啟動服務型制造示范遴選,引導制造業企業由生產型制造向“制造+服務”、“產品+服務”轉變。以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創建為抓手,著力提升工業設計能力和水平。引導和支持供應鏈管理、信息技術服務、節能環保服務加快發展。
?
我國制造業具備了建設制造強國的基礎和條件,但與先進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總體特征是大而不強,規模擴張為主的發展模式仍未根本扭轉。具體表現為:一是創新能力整體偏弱,制造業創新體系不完善。二是產品質量和技術標準整體水平不高,品牌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三是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四是產業結構調整還有待深化。五是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廣度、深度不夠。
?
此外,受國內外多重因素影響,當前制造業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成本上升構成了制造業發展的現實挑戰。資源環境、勞動力、土地等傳統要素價格不斷上漲,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任重道遠。與此同時,我國在世界制造業格局中面臨高端回流和低端轉移的“雙向擠壓”。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力圖重振制造業,搶占發展先機。不少新興國家也把發展制造業上升為國家戰略。
?
我國制造業正處于由大到強的轉變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面臨增速換擋、結構調整和動能轉換的多重挑戰。能否順利實現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戰略轉變,使制造業成為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需要堅定實施“中國制造2025”,始終堅持發展制造業不動搖。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利用好制造業既有基礎和優勢,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實施更高層次開放戰略,加快培育制造業國際競爭新優勢。
工信部:我國制造業正處于轉變期 需堅定實施中國制造2025
【概要描述】
工信部26日刊發工信部張苗圩向全國人大報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工作情況,報告稱,我國制造業正處于由大到強的轉變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面臨增速換擋、結構調整和動能轉換的多重挑戰。能否順利實現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戰略轉變,使制造業成為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需要堅定實施“中國制造2025”,始終堅持發展制造業不動搖。
?
報告稱,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提升我國綜合實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制造業發展。黨的十八大指出,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題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中國制造2025”工作。各部門、各地方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扎實有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制造業轉型升級。
?
改革開放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我國制造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總體規??焖贁U大,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笆濉逼陂g,我國制造業實現了年均9%的增速,成為抵御全球金融危機、保持宏觀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支柱。尤其是2015年“中國制造2025”實施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具體指導推動,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發布實施《中國制造2025》11個專項規劃指南,推動出臺一批配套政策措施,各省(區、市)制定了貫徹實施方案或行動綱要,橫向聯動、縱向貫通、各方協同的政策體系基本形成。2016年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為全國GDP實現6.7%的增速奠定了堅實基礎。
?
(一)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新突破。
?
一是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產能。成立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產能和脫困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機制,細化落實行動方案,開展專項督查,2016年度化解粗鋼產能6500萬噸以上和煤炭產能2.9億噸以上,超額保質完成年度目標,職工安置總體平穩有序,獎補資金撥付基本到位。創新行業管理方式,分類處置“僵尸企業”。大力推動行業兼并重組,行業集中度和企業競爭力有效提升,市場供求關系逐步改善,在增效益促轉型、建立公平競爭市場秩序、改善預期和穩定信心、防范經濟社會風險、探索長期發展路徑等方面的成效逐步顯現。
?
二是促進工業企業降本增效。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推進收費清理改革,取消、減免涉企行政收費加強銀企信息共享,引導金融業加大對制造業的支持力度穩妥推進投貸聯動業務試點,完善產業鏈金融,降低融資成本。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玻璃門”、“天花板”等各種隱性壁壘。著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持大型制造企業、大型互聯網企業、基礎電信企業建立雙創平臺。在6省(市)建立擔保代償補償機制,發展政府支持的擔保機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
?
三是補齊實物產品質量短板。組織開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專項行動,改善行業生態,提振消費信心。核定23家工業產品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實驗室,發布55項消費品國家標準和208項行業標準。推動嬰幼兒配方乳粉行業兼并重組和質量追溯。
?
(二)先進制造業發展和新動能培育取得新進展。
?
一是深入推進工業創新能力和體系建設。完善制造業標準體系和創新網絡,推動國家和省兩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目前,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已掛牌成立,廣泛吸納高校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按照“公司+聯盟”的市場化模式運作。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正在籌建,各地也培育建設了19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通過創新體制機制、整合要素資源,把制造業創新中心打造成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應用示范的重要載體。
?
二是不斷夯實工業基礎能力。持續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圍繞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等工業“四基”短板,開展重點產品和工藝示范應用,在一些重點產品和工藝上取得積極成效。
?
三是扎實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本著“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則,提出了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總體框架,啟動81個試驗驗證項目研究。以實現重大產品和成套裝備的智能化為突破口,推廣普及智能工廠為切入點,組織實施智能制造工程,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經初步摸底,試點示范項目生產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能源利用率平均提升10%以上、運營成本平均降低20%以上,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
?
四是推動高端裝備創新發展。把裝備升級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重點,積極推動重大裝備產業化,在航空航天、軌道交通裝備、高檔數控機床、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成功組建,高精度數控齒輪磨床等產品躋身世界先進行列,C919大型客機即將首飛,長征五號大運載火箭、載人航天、全球首顆量子衛星發射成功,“海斗”號無人潛水器成功下水,中國標準動車組成功完成世界首次420km/h交匯試驗。
?
五是深入推進綠色制造。打造以綠色標準、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為核心的綠色制造體系。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建設44個京津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工程,推動創建51個國家低碳工業園區。出臺工業節能管理辦法,對20個省區市開展節能監察專項督查。2016年,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較上年下降5.47%,用水量同比下降6%。
?
(三)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取得新成效。
?
一是完善技改升級政策措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充分發揮我國人才資源優勢。印發《關于實施制造業升級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發布《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投資指南》,引導企業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產業技術水平和先進產能比重不斷提高?!笆濉逼陂g,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12%,鋰離子電池材料、納米材料、高性能合金與復合材料等新材料實現產業化,石化重大裝備、高速動車組、數控機床、智能儀表、海洋工程等高端裝備制造能力大幅提升。
?
二是積極引導社會投資工業領域。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民間投資有關工作的通知》,把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專項督查整改,指導地方改進工作。從2010年至今,我國工業投資規模從13萬億元增長到22.8萬億元,制造業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由79.5%增長到82.5%。
?
三是不斷優化工業空間布局。深入實施三大區域戰略,統籌推進四大板塊協調發展。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方面積極性,開展“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群)創建,力求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經驗。按年度制修訂“中國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深入推進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推動形成因地制宜、區域聯動的制造業發展新格局。
?
四是打開制造業“走出去”新局面。利用雙邊、多邊合作機制,加強與德、美、俄等的戰略對接與產業合作。依托“一帶一路”建設與20多個國家簽署了產能合作協議,以終端產品產能合作、重大工程總集成總承包等為牽引,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先進技術標準、配套服務等體系化、集群化“走出去”。妥善應對鋼鐵等產業貿易摩擦,維護我國制造業企業權益。
?
(四)制造業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邁上新臺階。
?
一是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和《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通過政策引導和各方努力,互聯網已廣泛融入研發設計各環節,關鍵產品和裝備智能化步伐加快,2016年我國企業數字化研發工具普及率達到61.8%,數字化生產設備聯網率達到38.2%,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33.3%。一批基于新應用、新模式的融合發展新業態加快涌現,做好車聯網、工業互聯網發展頂層設計。
?
二是不斷提高軍民融合水平。促進軍民技術雙向轉移,推動軍民資源互動共享,持續推進國家軍民融合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發布年度“軍轉民”、“民參軍”目錄。2016年“軍轉民”目錄囊括了智能制造、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6個領域160項先進技術,“民參軍”目錄包括了指揮控制等14個重點領域155項技術和產品。舉辦首屆中國軍民兩用技術創新應用大賽。
?
三是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實施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啟動服務型制造示范遴選,引導制造業企業由生產型制造向“制造+服務”、“產品+服務”轉變。以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創建為抓手,著力提升工業設計能力和水平。引導和支持供應鏈管理、信息技術服務、節能環保服務加快發展。
?
我國制造業具備了建設制造強國的基礎和條件,但與先進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總體特征是大而不強,規模擴張為主的發展模式仍未根本扭轉。具體表現為:一是創新能力整體偏弱,制造業創新體系不完善。二是產品質量和技術標準整體水平不高,品牌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三是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四是產業結構調整還有待深化。五是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廣度、深度不夠。
?
此外,受國內外多重因素影響,當前制造業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成本上升構成了制造業發展的現實挑戰。資源環境、勞動力、土地等傳統要素價格不斷上漲,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任重道遠。與此同時,我國在世界制造業格局中面臨高端回流和低端轉移的“雙向擠壓”。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力圖重振制造業,搶占發展先機。不少新興國家也把發展制造業上升為國家戰略。
?
我國制造業正處于由大到強的轉變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面臨增速換擋、結構調整和動能轉換的多重挑戰。能否順利實現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戰略轉變,使制造業成為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需要堅定實施“中國制造2025”,始終堅持發展制造業不動搖。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利用好制造業既有基礎和優勢,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實施更高層次開放戰略,加快培育制造業國際競爭新優勢。
- 分類:黨支部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9-08-07 09:56
- 訪問量:27
工信部26日刊發工信部張苗圩向全國人大報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工作情況,報告稱,我國制造業正處于由大到強的轉變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面臨增速換擋、結構調整和動能轉換的多重挑戰。能否順利實現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戰略轉變,使制造業成為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需要堅定實施“中國制造2025”,始終堅持發展制造業不動搖。
報告稱,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提升我國綜合實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制造業發展。黨的十八大指出,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題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中國制造2025”工作。各部門、各地方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扎實有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制造業轉型升級。
改革開放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我國制造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總體規??焖贁U大,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十二五”期間,我國制造業實現了年均9%的增速,成為抵御全球金融危機、保持宏觀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支柱。尤其是2015年“中國制造2025”實施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具體指導推動,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發布實施《中國制造2025》11個專項規劃指南,推動出臺一批配套政策措施,各省(區、市)制定了貫徹實施方案或行動綱要,橫向聯動、縱向貫通、各方協同的政策體系基本形成。2016年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為全國GDP實現6.7%的增速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新突破。
一是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產能。成立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產能和脫困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機制,細化落實行動方案,開展專項督查,2016年度化解粗鋼產能6500萬噸以上和煤炭產能2.9億噸以上,超額保質完成年度目標,職工安置總體平穩有序,獎補資金撥付基本到位。創新行業管理方式,分類處置“僵尸企業”。大力推動行業兼并重組,行業集中度和企業競爭力有效提升,市場供求關系逐步改善,在增效益促轉型、建立公平競爭市場秩序、改善預期和穩定信心、防范經濟社會風險、探索長期發展路徑等方面的成效逐步顯現。
二是促進工業企業降本增效。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推進收費清理改革,取消、減免涉企行政收費加強銀企信息共享,引導金融業加大對制造業的支持力度穩妥推進投貸聯動業務試點,完善產業鏈金融,降低融資成本。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玻璃門”、“天花板”等各種隱性壁壘。著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持大型制造企業、大型互聯網企業、基礎電信企業建立雙創平臺。在6省(市)建立擔保代償補償機制,發展政府支持的擔保機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
三是補齊實物產品質量短板。組織開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專項行動,改善行業生態,提振消費信心。核定23家工業產品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實驗室,發布55項消費品國家標準和208項行業標準。推動嬰幼兒配方乳粉行業兼并重組和質量追溯。
(二)先進制造業發展和新動能培育取得新進展。
一是深入推進工業創新能力和體系建設。完善制造業標準體系和創新網絡,推動國家和省兩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目前,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已掛牌成立,廣泛吸納高校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按照“公司+聯盟”的市場化模式運作。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正在籌建,各地也培育建設了19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通過創新體制機制、整合要素資源,把制造業創新中心打造成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應用示范的重要載體。
二是不斷夯實工業基礎能力。持續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圍繞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等工業“四基”短板,開展重點產品和工藝示范應用,在一些重點產品和工藝上取得積極成效。
三是扎實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本著“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則,提出了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總體框架,啟動81個試驗驗證項目研究。以實現重大產品和成套裝備的智能化為突破口,推廣普及智能工廠為切入點,組織實施智能制造工程,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經初步摸底,試點示范項目生產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能源利用率平均提升10%以上、運營成本平均降低20%以上,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
四是推動高端裝備創新發展。把裝備升級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重點,積極推動重大裝備產業化,在航空航天、軌道交通裝備、高檔數控機床、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成功組建,高精度數控齒輪磨床等產品躋身世界先進行列,C919大型客機即將首飛,長征五號大運載火箭、載人航天、全球首顆量子衛星發射成功,“海斗”號無人潛水器成功下水,中國標準動車組成功完成世界首次420km/h交匯試驗。
五是深入推進綠色制造。打造以綠色標準、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為核心的綠色制造體系。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建設44個京津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工程,推動創建51個國家低碳工業園區。出臺工業節能管理辦法,對20個省區市開展節能監察專項督查。2016年,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較上年下降5.47%,用水量同比下降6%。
(三)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取得新成效。
一是完善技改升級政策措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充分發揮我國人才資源優勢。印發《關于實施制造業升級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發布《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投資指南》,引導企業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產業技術水平和先進產能比重不斷提高。“十二五”期間,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12%,鋰離子電池材料、納米材料、高性能合金與復合材料等新材料實現產業化,石化重大裝備、高速動車組、數控機床、智能儀表、海洋工程等高端裝備制造能力大幅提升。
二是積極引導社會投資工業領域。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民間投資有關工作的通知》,把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專項督查整改,指導地方改進工作。從2010年至今,我國工業投資規模從13萬億元增長到22.8萬億元,制造業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由79.5%增長到82.5%。
三是不斷優化工業空間布局。深入實施三大區域戰略,統籌推進四大板塊協調發展。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方面積極性,開展“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群)創建,力求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經驗。按年度制修訂“中國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深入推進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推動形成因地制宜、區域聯動的制造業發展新格局。
四是打開制造業“走出去”新局面。利用雙邊、多邊合作機制,加強與德、美、俄等的戰略對接與產業合作。依托“一帶一路”建設與20多個國家簽署了產能合作協議,以終端產品產能合作、重大工程總集成總承包等為牽引,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先進技術標準、配套服務等體系化、集群化“走出去”。妥善應對鋼鐵等產業貿易摩擦,維護我國制造業企業權益。
(四)制造業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邁上新臺階。
一是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和《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通過政策引導和各方努力,互聯網已廣泛融入研發設計各環節,關鍵產品和裝備智能化步伐加快,2016年我國企業數字化研發工具普及率達到61.8%,數字化生產設備聯網率達到38.2%,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33.3%。一批基于新應用、新模式的融合發展新業態加快涌現,做好車聯網、工業互聯網發展頂層設計。
二是不斷提高軍民融合水平。促進軍民技術雙向轉移,推動軍民資源互動共享,持續推進國家軍民融合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發布年度“軍轉民”、“民參軍”目錄。2016年“軍轉民”目錄囊括了智能制造、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6個領域160項先進技術,“民參軍”目錄包括了指揮控制等14個重點領域155項技術和產品。舉辦首屆中國軍民兩用技術創新應用大賽。
三是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實施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啟動服務型制造示范遴選,引導制造業企業由生產型制造向“制造+服務”、“產品+服務”轉變。以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創建為抓手,著力提升工業設計能力和水平。引導和支持供應鏈管理、信息技術服務、節能環保服務加快發展。
我國制造業具備了建設制造強國的基礎和條件,但與先進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總體特征是大而不強,規模擴張為主的發展模式仍未根本扭轉。具體表現為:一是創新能力整體偏弱,制造業創新體系不完善。二是產品質量和技術標準整體水平不高,品牌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三是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四是產業結構調整還有待深化。五是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廣度、深度不夠。
此外,受國內外多重因素影響,當前制造業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成本上升構成了制造業發展的現實挑戰。資源環境、勞動力、土地等傳統要素價格不斷上漲,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任重道遠。與此同時,我國在世界制造業格局中面臨高端回流和低端轉移的“雙向擠壓”。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力圖重振制造業,搶占發展先機。不少新興國家也把發展制造業上升為國家戰略。
我國制造業正處于由大到強的轉變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面臨增速換擋、結構調整和動能轉換的多重挑戰。能否順利實現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戰略轉變,使制造業成為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需要堅定實施“中國制造2025”,始終堅持發展制造業不動搖。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利用好制造業既有基礎和優勢,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實施更高層次開放戰略,加快培育制造業國際競爭新優勢。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相關產品

鋁酸鈣粉
鋁酸鈣粉(凈水劑原材料)主要成份為CaO、AL2O3、Fe2O3,具有較強的活性,采用酸溶一步法生產凈水劑可節省大量人力、電力、又能較大的降低成本,并具有工藝設備簡單、易掌握等優點。是生產堿式氯化鋁和聚氯化鋁產品的理想原料。
鋁酸鈣粉是灰白色粉末。主要成份是二鋁酸鈣(CaO·2A1203)和一鋁酸鈣(CaO·A1203)的混合物.微溶于水,水溶液呈堿性,PH值約為11?!′X酸鈣粉與無機強酸反應活性很高,在常溫下即可啟動發生。且放熱量大,升溫快,氧化鋁的溶出率可達90%以上,用它做原料生產液體或固體聚合氯化鋁能簡化工藝,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是國內外大多數聚合氯化鋁生產廠家所采用的原材料。

聚合氯化鋁
聚合氯化鋁的鹽基度是聚鋁中相對重要的指標,特別是針對飲用水級別的聚鋁產品,這項標準是聚鋁產線控制生產的重要指標之一。鹽基度越低,其價格越高,各采購商可以根據廠子的實際情況來操作。另外不同原材料,不同工藝生產處理的聚合氯化鋁產品的鹽基度也是不同,這就需要廠家來進行調整。提高聚氯化鋁產品的鹽基度,可大幅提高生產和使用的經濟效益。鹽基度從65%提高到92%,生產原料成本可降低20%,使用成本可降低40%。

聚合氯化鋁
聚合氯化鋁的合成方法有很多種,按照原材料的不同,可分為金屬鋁法、活性氫氧化鋁法、三氧化二鋁法、氯化鋁法、堿溶法等。
① 金屬鋁法。采用金屬鋁法合成聚合氯化鋁的原料主要為鋁加工的下腳料,如鋁屑、鋁灰和鋁渣等。由鋁灰按一定配比在攪拌下緩慢加入鹽酸進行反應,經熟化聚合、沉降制得液體聚合氯化鋁,再經稀釋過濾,濃縮,干燥制得。在工藝上可分為酸法、堿法、中和法3種。酸法主要是用HCl,產品質量不易控制;堿法生產工藝難度較高,設備投資較大且用堿量大,pH值控制費原料,成本較高;用的最多的是中和法,只要控制好配比,一般都能達到國家標準。
② 氫氧化鋁法。氫氧化鋁粉純度比較高,合成的聚合氯化鋁重金屬等有毒物質含量低,一般采用加熱加壓酸溶的生產工藝。這種工藝比較簡單,但生產的聚合氯化鋁的鹽基度較低,因此一般采用氫氧化鋁加溫加壓酸溶再加上鋁酸鈣礦粉中和兩道工序。
③ 三氧化鋁法。含三氧化二鋁的原料主要有三水鋁石、鋁釩土、高嶺土、煤矸石等。該生產工藝可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得到結晶氯化鋁,第二步是通過熱解法或中和法得到聚合氯化鋁。
④ 氯化鋁法。采用氯化鋁粉為原料,加工聚合氯化鋁。這種方法應用最為普遍??捎媒Y晶氯化鋁于170℃進行沸騰熱解,加水熟化聚合,再經固化、干燥制得。
⑤ 堿溶法。先將鋁灰與氫氧化鈉反應得到鋁酸鈉溶液,再用鹽酸調pH值,制得聚合氯化鋁溶液。這種方法制得的產品顏色外觀較好,不溶物較少,但氯化鈉含量高,原材料消耗高,溶液氧化鋁含量低,工業化生產成本較大。

聚合氯化鋁
PAC聚合氯化鋁由于噴霧干燥穩定性好,適應水域寬,水解速度快,吸附能力強,形成礬花大,質密沉淀快,出水濁度低,脫水性能好等優點,在同樣水質的情況下,噴霧干燥聚合氯化鋁投加量減少,尤其在水質不好的情況下,噴霧干燥產品投量與滾筒干燥聚氯化鋁相比,可減少一半,不僅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而更重要的是減少用戶的制水成本。除此之外,用噴霧干燥產品可保證安全性,減少水事故,對居民飲用水非常安全可靠。
聚合氯化鋁,簡稱高效聚氯化鋁,或高效PAC。采用最為先進的生產工藝,使用高效度的優質原料反應聚合而成。生產按照國標GB15892-2009要求執行。聚氯化鋁是通過噴霧干燥工藝加工而成.因此也可叫高效級噴霧干燥聚合氯化鋁。